江逸子藝術家在畫壇超過55年,早年受教於溥心畬、呂佛庭、彭醇士和李炳南等名家,曾任職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管理處主任多年,掌管孔府的文物典籍,宣揚孔孟學說思想。
40歲左右,他開始思考很多畫家包括自己,其實都在追求名利,為別人收藏而畫;他覺悟,若老是跟別人比較只會產生煩惱,而跟自己挑戰,則會成長更多;在思考過程中,他也覺得畫畫應該還有其他意義與價值,所以他開始在佛畫上認真著墨。
江逸子在30幾歲時開始向李炳南居士(雪盧老人)學佛,李炳南居士教導儒佛並重,經教合一;受到雪盧老人的鼓勵,江逸子體驗到人生來到世間,應該有所任務;也因學佛,他的整個人生觀改變,覺得自己有責任為社會多做點事。
他曾答應李炳南居士要畫「地獄變相圖」,但那時的他,覺得畫「地獄變相圖」很無聊,直到2002年才因緣成熟,那時他看到臺灣經濟往上攀高到飽和點,但人心卻開始墮落,也看到社會對於法律、因果、倫常的不重視,而當時從澳洲回來的淨空師父也來找他,要他畫這幅圖,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江逸子老師僅向淨空師父提出一個要求,「希望未來此畫能夠廣為流通」,接著他花了9個月完成史無前例的50米「地獄變相圖」。
從他的畫中,看出他對人物素描下了很深的功夫,亦看出畫家的清淨心,畫家透過心眼關照世間種種罪惡及其因果報應,畫家筆下的人物非古代人而是現代人。而「地獄變相圖」裡所描繪的「非只是個故事」,畫家如是說。目前這幅「地獄變相圖」的複製品已流通全球,大量贈送給全世界的博物館、學校及宗教團體,甚至在完成時,也有神父向江畫家索取此畫,目前在臺灣展出的是真跡。
在台灣,雕塑歷史人物的藝術家比較少,此次的展覽,有江逸子的雕塑品,他非學院派出身,但從1989年開始,他開始嘗試以雕塑這另一種方式來傳達藝術,他特別注重人物的內涵及每尊塑像的生命特質。幾年前,有一位揚州來的和尚看到江老師的「地獄變相圖」,他問江逸子,可不可以讓他的弟子來臨摹,江老師以同樣一貫的態度,認為只要是作為教化人心的推廣他都同意;97年4月他受邀到唐代建立的真如寺參觀,他一走到天王殿,看到護法的4大天王泥塑像,感覺兇巴巴的,一問之下,才瞭解那是大陸文革後製作;而寺裡的木雕彌勒像肚子則裂開,感覺笑得很痛苦,所以他答應寺方的要求,江老師開始設計,並邀集了臺灣的雕塑師傅5人,在4個月內完成彌勒像及護法的4大天王雕塑,目前上述雕像僅有兩座分別於揚州及臺灣。在97年底,江逸子老師又塑了阿彌陀佛像,唯一的一尊就在臺灣。江逸子的作品除了有其藝術性外,作品內還具備因果、做人、端正人心的作用。
江逸子藝術家的願望是要將佛教裡的三大經典「無量壽經」、「光無量壽經(又稱16光經)」、「阿彌陀經」裡的種種莊嚴畫出。其中「無量壽經」已於2005年完成,「阿彌陀經」已於2007年完成,希望在這兩年完成「光無量壽經(又稱16光經)」,畫家說,這也算報答了師恩、佛恩及眾生恩。畫家希望他的畫作永遠帶給世間正面的影響,也為世人造福。
「道藝春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江逸子國畫塑像作品展」展覽訂於本(98)年3月2日至3月14日在中正紀念堂2展廳展出。本展覽主要以江逸子老師多年來的創作為主軸,其筆墨之間,處處流露孔子學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之精神,宣揚儒家的孝悌、忠信與倫理之道德思想,以及佛家民胞物與因果觀念。展出作品包括「杏壇學行圖」與「問禮老子」之屏風,「阿彌陀佛塑像」、「四大天王」護法神等立體雕塑品,以及長達五十米長的「地獄變相圖捲」..等精采作品,歡迎對儒家與佛教文化有興趣之社會大眾歡迎蒞臨參觀。
40歲左右,他開始思考很多畫家包括自己,其實都在追求名利,為別人收藏而畫;他覺悟,若老是跟別人比較只會產生煩惱,而跟自己挑戰,則會成長更多;在思考過程中,他也覺得畫畫應該還有其他意義與價值,所以他開始在佛畫上認真著墨。
江逸子在30幾歲時開始向李炳南居士(雪盧老人)學佛,李炳南居士教導儒佛並重,經教合一;受到雪盧老人的鼓勵,江逸子體驗到人生來到世間,應該有所任務;也因學佛,他的整個人生觀改變,覺得自己有責任為社會多做點事。
他曾答應李炳南居士要畫「地獄變相圖」,但那時的他,覺得畫「地獄變相圖」很無聊,直到2002年才因緣成熟,那時他看到臺灣經濟往上攀高到飽和點,但人心卻開始墮落,也看到社會對於法律、因果、倫常的不重視,而當時從澳洲回來的淨空師父也來找他,要他畫這幅圖,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江逸子老師僅向淨空師父提出一個要求,「希望未來此畫能夠廣為流通」,接著他花了9個月完成史無前例的50米「地獄變相圖」。
從他的畫中,看出他對人物素描下了很深的功夫,亦看出畫家的清淨心,畫家透過心眼關照世間種種罪惡及其因果報應,畫家筆下的人物非古代人而是現代人。而「地獄變相圖」裡所描繪的「非只是個故事」,畫家如是說。目前這幅「地獄變相圖」的複製品已流通全球,大量贈送給全世界的博物館、學校及宗教團體,甚至在完成時,也有神父向江畫家索取此畫,目前在臺灣展出的是真跡。
在台灣,雕塑歷史人物的藝術家比較少,此次的展覽,有江逸子的雕塑品,他非學院派出身,但從1989年開始,他開始嘗試以雕塑這另一種方式來傳達藝術,他特別注重人物的內涵及每尊塑像的生命特質。幾年前,有一位揚州來的和尚看到江老師的「地獄變相圖」,他問江逸子,可不可以讓他的弟子來臨摹,江老師以同樣一貫的態度,認為只要是作為教化人心的推廣他都同意;97年4月他受邀到唐代建立的真如寺參觀,他一走到天王殿,看到護法的4大天王泥塑像,感覺兇巴巴的,一問之下,才瞭解那是大陸文革後製作;而寺裡的木雕彌勒像肚子則裂開,感覺笑得很痛苦,所以他答應寺方的要求,江老師開始設計,並邀集了臺灣的雕塑師傅5人,在4個月內完成彌勒像及護法的4大天王雕塑,目前上述雕像僅有兩座分別於揚州及臺灣。在97年底,江逸子老師又塑了阿彌陀佛像,唯一的一尊就在臺灣。江逸子的作品除了有其藝術性外,作品內還具備因果、做人、端正人心的作用。
江逸子藝術家的願望是要將佛教裡的三大經典「無量壽經」、「光無量壽經(又稱16光經)」、「阿彌陀經」裡的種種莊嚴畫出。其中「無量壽經」已於2005年完成,「阿彌陀經」已於2007年完成,希望在這兩年完成「光無量壽經(又稱16光經)」,畫家說,這也算報答了師恩、佛恩及眾生恩。畫家希望他的畫作永遠帶給世間正面的影響,也為世人造福。
「道藝春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江逸子國畫塑像作品展」展覽訂於本(98)年3月2日至3月14日在中正紀念堂2展廳展出。本展覽主要以江逸子老師多年來的創作為主軸,其筆墨之間,處處流露孔子學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之精神,宣揚儒家的孝悌、忠信與倫理之道德思想,以及佛家民胞物與因果觀念。展出作品包括「杏壇學行圖」與「問禮老子」之屏風,「阿彌陀佛塑像」、「四大天王」護法神等立體雕塑品,以及長達五十米長的「地獄變相圖捲」..等精采作品,歡迎對儒家與佛教文化有興趣之社會大眾歡迎蒞臨參觀。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