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2009

鑽石風華—專訪陳郁秀

採訪撰稿:蔡怡怡
整理:古煦清


丟下面陳紅色或白色蝴蝶的繁瑣公文,所有的CD高興地飛上了天花板,
折射 閃著金色的光彩,我掉進爽朗的笑聲裡;

如果你能唱3個高八度的ㄌㄚ,不要只讓自己在C大調裡唱ㄉㄛ、ㄖㄨㄟ、ㄇㄧ;
如果你從來沒想過這樣的問題……出發吧! 跟著心的節奏---
讓冒險與夢想跳一曲淘氣的探戈。

台灣漆皿上的一朵蘭正與一整面牆
輕輕交談
我嗅到了謎樣的芳香馥郁
是緩了的忐忑? 是清香的茉莉花茶? 還是絕美的流暢旋律 ?
唉呀呀, 厚重的邏輯分析可不是什麼秀色可餐的風景,
倒不如跟我喝杯冰鎮檸檬汁,到文化總會探險吧!

熱而無風的午後,狗兒慵懶地躺在樹下小盹,我們放棄了午睡,跟著攝影人員趕到位於重慶南路的文化總會,文化總會秘書長陳郁秀剛從屏東及小琉球回台北,那天採訪之後,她又要下台南,如此忙碌的她卻是神采奕奕、溫暖熱情,不見一絲倦累。短短的30分鐘採訪,秘書長侃侃而談她的生活觀及文化藝術的經營,並給了年輕人許多寶貴的經驗與建議。

跳出既定思維
近來事業有成的台灣女性不再是鳳毛嶙角,女性在各領域的專業表現絕不輸男性,女性在職場上面對男性長久以來的優勢競爭也許更加辛苦,但陳郁秀卻不這樣認為,她說,「在職場上與男性相處的時候,我並不覺得我是一個女性,而是一個『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和大家平起平坐,擁有獨自的看法、思考方式、我有我的內容。即使以前在家裡和先生相處的時候,他也要尊重我的看法,」因此當陳郁秀擔任師大音樂所所長、藝術學院院長及其他行政主管時,她從不認為自己是女性,她想的只是如何把事情做好,落實執行力與發揮影響力。

多種身份絕不是生命的扣分
從另一角度,她身兼老師與母親的身分,加上女性思考模式的彈性與包容並蓄,故處理事情更能接受不同的看法及可能性,特別是需要耐心和毅力去解決事情的時刻,陳郁秀笑著說「我會去尋找溝通的管道,不會硬碰硬。之前在文建會進行各部會協調時也是如此,我不會因著急而亂了腳步,我習慣先把所有事情準備好,然後去分析,再慢慢去溝通,因為溝通是最重要的。」

由於老師、母親、執行長等多重身份,所以陳郁秀清楚知道該如何和各式各樣的人做溝通,取得別人信任。但取得大家的信任絕不只是來自於她的多種身份,更是因為她「說話算話」的魄力,她說「我只承諾我有把握的事,我說出的話我一定要做到,做不到的就不要說,不管是對我的學生、部屬或是家人,甚至接觸到的民眾;大家對我有信心,是因為大家覺得我說出來的話是重要的,而不是可有可無的,將來在推展事情就會順利。」

與年輕人分享  
陳郁秀從小時候就清楚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她並沒受到外界的影響,從五歲學鋼琴到現在,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她說:「我從小立定志向當個鋼琴家,後來當老師是基於鋼琴的專業去當老師;做行政、系主任、文建會都沒有脫離我的專業領域,我從未偏離我的人生方向。」而做行政首長不是她生涯規畫裡的一部份,只是碰到了就盡力去做。在這背後的抉擇,她說「當你遇到人生的十字路口,就必須去做選擇,好比有人勸我去選台北縣長或去做這、做那的,這時候我就會回歸到我的專業,去思考合不合適,然後做出選擇。我不會偏離我的專業去做其他事。」現在她每個月固定到歐洲待兩星期,處理並接洽一些國際合作事宜,她仍然秉持專業推動各項業務,並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台灣的優雅風範,盡力做最好的國民外交。

陳郁秀認為立定志向及清楚自己要做什麼是很重要的,「目標」是人生命中的一盞明燈,在你遇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時,將給你指引方向。

年輕人剛出社會可以多去嘗試、找出自己的興趣,給自己一年或兩年的時間去嘗試不同,接下來一定要面對選擇,在人生中選擇是最難的,但選擇之後就不要去改變,不要這個做一下、那個做一下,這樣會很慘,好比國家要有政策,文化也要有政策,但囿於時間、經費、人力皆有限,所以當你沒有方向,就沒辦法選擇,沒辦法選擇,就沒有成果。人也是如此,在某一個時間點就要有所選擇,選擇之後就要堅持下去。

凡事轉個彎,體悟大自然的智慧
無論在音樂領域或公共事務上的表現,陳郁秀的成就皆是有目共睹,在這歷程中必定碰到許多挫折或被誤解,但卻始終爽朗、樂觀,這不僅由於她天性開朗,更因為她遇到挫折時,總會換個角度去思考,她說「通常換個角度思考後,事情都可以找到解決的方法。所謂『天下無難事』,只要有心突破就可以達成。」她繼續分享著她信念的轉變,經歷生命的轉折與歷練,她對於「人定勝天」的想法有了改變,她體悟到「人必須謙虛的學習如何跟大自然相處,唯有互相尊重,才能維持文化平衡。」

化愛台灣的心為具體行動
陳郁秀認為台灣在建立主體性這方面仍有些基礎的工作並沒完成,所以她投入心力與時間,並邀集各專業領域的人才投入出版工作,她說:「沒有人要做,我就來做。」這些年的基礎工程耕耘,逐漸開花結果,陸續出版了《台灣史料全集》、《台灣經典藝術大戲》、編輯《台灣音樂百科辭書》等書,這樣繁重的工作除了祕書長外,很少有人會自願去承擔這種艱澀的負荷,但她認為台灣的基礎工程現在如果不做,未來的發展絕對會被侷限。於是當她還是師大藝術學院院長及擔任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時,就開始點點滴滴蓄積能量,她回憶道:「當時在白鷺鷥文教基金會時計畫規模較小,到了文建會後,我也以同樣的理念去推展,並開創這些文化志業。」但她剖析,在實現自己想法、擴大運作過程中的困難之處,有時並不在經費與政策,而是執行政策的key man,在很多重要時刻,陳郁秀其實也找不到恰當的人來執行,不過她卻積極謹慎的表示,許多文化奠基的工程本來就不是一、兩個人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一整個團體來做,例如《台灣史料全集》就是由許雪姬教授帶領一群學者教授和專家們合作,其中至少有兩三百人參與過程,花了三、四年的時間才完成。

在文建會卸任後,陳郁秀則開始著手去做音樂的部份,她號召各種音樂類型的專業人士一起合作,將音樂分成原住民音樂、傳統音樂及流行音樂,然後著手收集詞曲,現已進行一年多才有一點點收成,可見工程之浩大!不過陳郁秀又發揮她一貫「有好康大家一起來」的態度說,「文化奠基的工程是如此運作,如果各個領域皆能大家齊心來完成那該多好!」

「好文化創意空間」
創意是21世紀最有潛力及發展空間的產業,現有許多新生代投入獨立影片、獨立音樂、實驗劇場、戲劇或是自創手工品牌,行銷自己的創意。文化創意產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文化跟藝術,但很多人從事創作或在推銷品牌時,並沒有把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價值放進去,這樣其實是推不遠的;另外陳郁秀亦建議,「年輕人在自創品牌及開發新創意產品時,可從小額資本開始,但必須加強行銷網路及後續跟消費有關的行銷及企業管理。」

在文化總會二樓的「好文化創意空間」裡有許多藝術商品,這些創作人不是源自大公司、也沒有大企業的來頭,但這些原創產品都相當精緻特別。他們缺乏被看見、缺乏有人來欣賞,更缺乏行銷網路,所以當外賓來訪時陳郁秀就自己帶著他們到「好文化創意空間」看看這些獨特的台灣文化藝術產品,「文總的這個行銷平台是完全服務性質,我們幫她們找到行銷網路,幫她們找到買主。」陳郁秀讓文化創意產業人才,有可以秀自己的舞台,同時也將台灣精緻的藝術與文化介紹給更多的外國朋友。
  
文化總會未來的經營
陳郁秀掌舵的文化總會,目標鎖定三個方向--種族台灣、發現台灣和美美台灣,這三大建立工程和遠景,是陳郁秀設定的第一目標;如何透過文創產業讓世界看到台灣是第二目標;第三目標是「透過文創產業將美的事物推銷出國際,以形塑台灣美的國際形象。」她分享著這幾天忙碌的行程:「我前幾天到屏東及小琉球訪查,想將那個地方屬於台灣的美元素找出來,這工作已經進行兩年多了,當我還在文建會的那段時間,就開始推動『建立社區總體營造及地方文化館』,未來我還要繼續發現台灣的美,這個理念跟拍攝『2006科學季: 多樣性台灣』特展的『鑽石台灣』影片是相符的,我希望台灣未來越來越豐富,而這些元素的保留與發揚都須透過文化創意產業,讓更多人去看見,並在世界發光發熱。」
 
掌握瓜熟蒂落的時機
由於文化工程是累積的,她說,「當我有時間的時候,就將時間拉長來做,當我有人力資源時,就集中火力來達成。這些工程是不能停止的,一定要一直做下去。有資源、有機會時,就趁機做大,資源較少時,也不能因此中斷,就好比燒開水,你一直燒水讓它溫熱,水滾起來就快,若你讓火熄了,從頭再來,一切就很難,而之前的努力也都會浪費。」所以對於很多事情,陳郁秀並不求馬上立見效果,「文化產業本要細水長流,因為文化的特質就是如此,我們應該循著它的特質來完成它。」

「有些事需要等待,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解決的,這種時候我會去彈彈琴、看個畫展或是做其他休閒,休息一陣子之後再回過頭來看,有時會更容易解決,若某件想做的事現在不能做,我就先去做其他可以做的事情,」但只要是可以做,而且是跟音樂及文化有關的事,陳郁秀就會堅持下去,她熱情地笑著說,「於是我就一直做到現在啦!」陳郁秀就是陳郁秀,她永遠清楚知道她要什麼,並且在當下的每一份機會中揮灑屬於自己的璀璨。

如果有一顆石頭,我相信有人能把它變成鑽石,那個人就是陳郁秀。因為她才華洋溢、開朗樂觀、認真執著……,我只能說她一定是有什麼神秘的魔法,於是這世界有了更多令人感動的美麗!
~本文刊登於大中至正期刊

0 意見:

 
template hacks by: [ METAMU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