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
綜觀梵谷的一生,能推動他創造出偉大的作品,有愛情的力量、西奧的經濟援助、精神的支持與耐心、梵谷對父親的反抗,以及精神分裂症所帶來的某些正面的意義。梵谷一輩子一直想要得到的家庭溫暖、婚姻、以及其他人的肯定與讚賞幾乎都沒有獲得,就如同他在死前跟他最親愛的弟弟說,他這輩子從來沒有幸福過,可是也許就是如此不平凡的經驗,以及一直遭受到批評、挫折、失敗的人生,還有他脆弱的情感,使得他的畫作如海上冰山般,除了海上浮出的一小塊之外,還藏著許多我們所不能完全探討到的情感。
在精神分析發展上,對神話和文學主題的詮釋如火如荼進行著,說明了一些趨勢,如就Freud的學說,強調媽媽和小孩單一關係,「先戀母情結」是相當重要的,舉依底帕斯(Oedipus)的例子來說,被視為不僅僅是因為兒子和父親敵對所造成的命運,也是因為兒子缺少母愛而產生衝動,渴望為了報仇而背叛母親。又例如哈姆雷特(Hamlet)的矛盾衝突不再只被看成只是壓抑弒父的衝動,而且也是隱藏Hamlet對一個理想父親所具有之危險性地順從情感(依賴),也有些學者進一步推演並且強調在Hamlet的沉思中也有著弒母的衝動。 如果從上面角度來推論梵谷的內心狀態,我們可以說他是由衝突而引起的矛盾:小小年紀的梵谷,愛他的父親,同時也想要排除他。後來梵谷去當神父,這個與內心的完美父親的妥協並沒有解決他的問題,反而使他內心的衝突開始浮現出來。他反常的行為譬如:放棄當神父、開始畫畫、坐在角落吃飯….等等,是為了吸引父母親的關愛,但反而使他父母親跟他的距離更遠,甚至不諒解他。他把自己關閉在荒謬的矛盾中,於是他集中心神狂熱地作畫,自認畫畫能夠脫離人生的無意義,荒謬可解決他的困擾,然而為了討好家人所產生的焦慮,和他內心愛恨的矛盾已經在他心中建立一個防禦機制,為他往後的人生種下不幸的種子。
我們要說,某些藝術家的確有不適應現實生活及透過創作實現現實中的不可能,他們是原慾(id)的創作者,像梵谷,具有超過凡人的慾望、幻想,並且他絕對不放棄願望,但他要達到此慾念的現實手段是幼稚,此種「原我」與「自我」的不平衡狀態,常把藝術家驅入於焦慮、強迫、狂鬱、退縮與偏執狂的神經病狀態,但我們明白,藝術的創作要有理性的「自我」(ego)的干預,再透過衝動式「原我」(id)的內容有系統的組織,加上美的要素方能在形式上產生魅力。
梵谷因從事創作,而使得他的精神分裂症發作延緩,但最後,「原我」與「自我」還是決裂,斷送他的生命。
我們說,梵谷是「原慾」的創作者,他藉由畫筆開始逼視自己尷尬的男性身體,進入自己的生命歷史,特別是一些困窘且親密的男性關係,包括同性戀的或異性戀的親密關係、父子關係、還有來自於男性自己自戀的滿足(我們可從他一廂情願的佈置高更的房間、一廂情願的追求女孩子…來看出他的自戀),傳統意識下的男性,從來不敢去展現自己的傷口,男性之間無不是一種暗中較勁的競爭狀態,這也是梵谷終其一生未曾畫過跟他比較有親近關係的父親、高更,甚至連西奧他都沒畫過,雖然梵谷藉由畫筆試著來替他自己和父親的尷尬關係,其他權威的愛恨情結、自己所謂的性挫折,自己和其他男性之間的緊張關係,甚至是被壓抑的同性愛之中,找到一個解放的出口,但是畫筆畢竟是他的傷口,梵谷的畫一旦進入社會定義之下,就等於把他的傷口昭告示人,他的自戀情結也因此可能為別人的批評、不贊同所深深受創,這可能也是他一直希望他的畫被展覽,但有機會時,他又一再拒絕的原因:我們可知梵谷理性的「自我」已固定在傳統社會賦予的定義下,而他的「原我」卻要他坦白的去展現他的慾望,他的傷口,如果我們說這是一場戰爭,就梵谷而言,戰爭的結果:「自我」戰勝「原我」,使得他自己男性的解放成為不可能,充滿折磨的生命走入歷史,而他的藝術作品繼續留下來抗爭。
中文:
新編近代世界名畫全集,光復書局,民國80年,台北。
謝里法,美術的冒險--西洋美術評論集,雄獅圖書公司,民國71年,台北。
馮作名,繪畫史,藝術圖書公司,民國77年,台北。
黃惠婷,名家筆記系列,雄獅圖書公司,民國74年,台北。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台北市立美術館,民國83年,台北。
常濤譯,梵谷傳,遠行出版社,民國79年,台北。
李永幟譯,天才的心理分析,民國83年,台北。
英文:
A.Sass,Louis. Madness and Modernism,BasicBooks,1992,U.S.A.
Feaver,William. Van Gogh,台灣麥克股份有限公司。
Fedes,Lillian.Madness in Litteratur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0,New Jersey(U.S.A.)
Felman Shoshana. La Folie et La Chose Litteraire,Edition du Seuil,1978,Paris.
Jacerme,Pierre. La Folie,Bordas,1989,Paris.
Jaspers,Karl. Strindberg et Van Gogh,Les Editions de Minuit,1993,Paris.
Kris,Ernst. Psychoanalytic Explorations in Art,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88(fifth printing),U.S.A.
Nagera M.D,Humberto. Vincent Van Gogh,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New York,1979.
Bataille,Georges. “Visions of Excess-selected Writings,1927-1939”.University of Minhesota Press,Minneapolis(1993):p.p.61-71.
W.Daly,Robert. “A Theory of Madness”. Psychiatry,Vol.54(November 1991):p.p. 368-385.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