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5/2009

介紹「見人見智—大腦與心智的行動交響曲」一書

關於洪蘭,關於曾志朗,大家應都耳熟能詳,兩位教授在研究領域深耕、積極推廣全國閱讀運動,而對於教育志業的投入與貢獻一直是教育界的典範與標竿。「見人見智」這本新書是這對教授夫妻檔首度攜手出書,分享兩人對於家庭與教育、多元智慧及閱讀的種種觀念。

「見人見智」指對同一事情,每個人看法各異。曾志朗教授從心理學出發,見「人」,洪蘭教授從腦、從神經科學研究出發,見「智」;見「人」見「智」,代表著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表達方式及兩種不同寫作面向;即便不同,但深究其中奧妙,卻皆以同樣的核心觀念出發,這個核心觀念即是對國家民族的認同、對倫理道德的維護及對公平正義的堅持,以鼓舞現代的讀書人應該有理想與骨氣,並捍衛這股維繫國家不向下沈淪的力量。另一方面,當兩位學者殊異的的看法放在同一本書裡,其實是要告訴讀者,「橫看成嶺側成峰」,雖然表面不同,但實質上是同一座山,藉此告訴我們從「同理心」出發,學著從別人的觀點看事情,以包容與自己不同的看法。

這本書從「啟發心智」、「探究大腦」、「透視社會」等篇章,遇見洪蘭教授的智慧,再從曾志朗教授的「閱讀的力量」、「教育的使命」、「智慧的見證」深入探討教育的各個面向。書中的格局與見解絕不是整理書海之中的知識而已,作者透過細膩觀察社會與教育種種現象,親身投入教育第一現場,去體會、印證、分析、反思、執行、追蹤,因此讀者從每段文字皆能讀到感動與內心噴湧而出的亮光。

洪蘭教授提出,我們是否應該多教一點「為什麼」,少說一點「不可以」。一個孩子是要先要成為人,才成為科學人,在培養下一代的過程中,我們不要捨本逐末,只注重學力指標有沒有達到,而忽略了做人最重要的感動能力。
曾志朗教授點出,我們太重視教育的形式,而忘了教育的功能。未來國民必須具備「見識」與「閱歷」。透過廣泛的閱讀,把知識內化成為個人的知識體系,把別人的經驗納入自己的思考脈絡裡,如此才能見多識廣。有見識,才能跟別人不同;有閱歷,才能有豐富的常識。

關鍵的教養方式來自於觀念的型塑,曾聽過兩家子對話,甲媽媽對乙媽媽說:「你們孩子長得好高,真好,不用擔心身高問題。」乙媽媽則”謙虛”回答:「唉,我們家的孩子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這聽在孩子耳裡是什麼感受?對於孩子的個性又有何影響? 洪蘭教授在此書中提醒我們,大人的態度對孩子有決定性的影響,懂得看才看得見,請看孩子的長處。爰此,洪蘭教授對讀者苦口婆心,父母一定要有「造命者天,立命者我」的信念,成功是在自己,不是在命運,不要迷信聰明,…與其教孩子背課文,不如給他一點時間訓練他思考,大腦的神經回路是只有主動思考才會形成連接。

教養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學校,那學校教育除了知識,又該教些什麼呢? 要落實學習一定要先建立紀律,學校教育很大一部份應該在教紀律、道德和情操,有紀律的學生出社會才會是好公民,有紀律才會有執行力,我們還要教孩子美夢成真需要鍥而不捨的實踐力。曾志朗教授提到,教育下一代,最重要的就是要點燃他們的學習熱情,而且「身教重於言教」,如果老師心中沒有火苗,又如何點燃學生的學習之火? 因此推之,教改的新思維中有幾項關鍵,針對學校中的老師,教師是教改成功之鑰及教育專業自主權回歸教師,故教師需要自發學習與專業成長,並培養學生做一個願意為生命負責的人,教導學生從尊重生命開始、培養同理心的感受。

大環境的競爭已不限於本土,有創見的人不會被取代,然而學生的視野真的打開了嗎?台灣的學子是否仍然缺少自己的主見?台灣的整體創意與競爭力如何才能奔騰活躍 ? 創意的來源在於腦力,洪蘭教授從制度及文化面切入,認為學校及社會必須打破標準答案的心態,並肯定行行出狀元,以幫助孩子找到人生奮鬥的目標;而曾志朗教授則一針見血: 創意的出現必須要有兩個先決條件,一個是把問題界定得清清楚楚的能力(分析問題及轉換成有解的問題之能力),另一個則是對問題的反應不會擇「舊」固執(思維的彈性)。

現在的社會在少子化的趨勢下,個個孩子都是寶,市面上販賣各種「成功」與「教養」的書籍及教材,父母照單全收真能讓孩子受益嗎? 還是只是讓焦慮及過度期待的父母稍微安心?幸好「見人見智」這本書適時出現,書裡所提供的全新科學教養觀,正可讓父母及關心教育的讀者們去判別長期以來關於教養與教育的似是而非觀念,也讓我們更有能力為孩子營造更寬闊的發揮空間。
~本文發表於95年「大中至正」期刊

0 意見:

 
template hacks by: [ METAMUSE ]